来源:淄博日报
2025-03-05 10:41:03
3月5日,惊蛰至。
惊蛰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每年3月5日至6日,太阳到达黄经345°,此时气温回升,春雷乍动,蛰伏于地下的昆虫被惊醒,草木萌发,农耕渐启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”
淄博在惊蛰时节并未完全摆脱寒意,尤其是3月2日的一场降雪,滋润着淄博大地,有力缓解了春旱。相信随着气温回升,积雪消融,柳枝抽绿,身处大自然中的人们很快便能感受到涌动的春意。
惊蛰有三候:一候桃始华;二候仓庚(黄鹂)鸣;三候鹰化为鸠。有释义为:前面五天,桃花要开了。桃,果名,花色红。中间五天,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日子开始了。二候中庚亦作鹒,黄鹂也。最后五天,凶猛的鹰变了模样,像是温柔的鸠(鸠就是布谷)。实际上这一条大概是古人的误解,在这时节人们只看得到鸠,看不到鹰,便认为是鹰变了模样。
有信风雷催出蛰,无言桃李自成蹊。惊蛰前后,淄博各处的公园与郊野逐渐褪去了冬日的萧瑟。大自然中的植物开始抽出嫩芽,山间的溪流欢快流动,农田也开始返青,呈现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的早春画卷。
此时,热爱旅行的人们也开始纷纷准备收拾行装,走出家门,去迎接春天的到来。他们有的到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登山观景,聆听山间鸟鸣,探寻大自然“苏醒”的痕迹;有的锁定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,在冰雪消融的湖面上泛舟赏景,在宽阔的天地间,闻一闻春天的味道;有的则喜欢打卡周村古商城等景点,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。
然而,惊蛰时节昼夜温差大,偶有“倒春寒”,怕冷的市民也可以将目的地设定为全市95家各类主题的博物馆,通过逛博物馆来了解我们的农耕、民俗、地方文化与节气传统等。
惊蛰时节,天气比较干燥,因此民间有“惊蛰吃梨,病痛远离”之说。梨可生津润燥,人常以冰糖炖梨或搭配百合、银耳熬羹,既应节气又合养生之道。
惊蛰前后气温升高,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,于是,虫蚁开始活动。旧时农家以艾草熏屋驱虫,如今演变为悬挂香囊、撒石灰粉等习俗。博山部分村落仍保留“炒虫”仪式,将黄豆、玉米炒熟分食,寓意消灭害虫。
对于注重养生的人来说,惊蛰时节的养生以顺应天时、调和身心为主,饮食上多食梨、银耳、百合等甘润食物,还有一款特色食补菜品“春笋炖鸡”特别适合这个时节食用。像菜品中的春笋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,而里面的鸡肉利于温补,契合惊蛰养肝健脾的需求。此外,饮食上还要注重少酸增甘,适当增加山药、红枣、蜂蜜的摄入,减少辛辣油腻,以应“春夏养阳”之理。
在起居方面,惊蛰时节需早睡早起。晨起可用温水洗漱提神,午后适当小憩来避免“春困”。惊蛰多风,还需“捂”好腰腹,老年人与儿童尤需防范流感。在运动养生方面,需以温和锻炼为主,像打太极、八段锦、登山踏青等舒缓的运动都有利于阳气的升发。
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”惊蛰时节的淄博,无论是漫步公园感受春意,还是深入乡村体验民俗,这座城市总能在节气更迭中,为人们提供一份独有的文化滋养与生命律动。
(全媒体记者耿雪)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https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3-6121991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3-6121991,诚邀合作伙伴。